可免费下载 《战时环境中的空仓:美国国防工业基础的挑战》摘译

发表时间:2023-08-24 05:37:17 来源:视频新闻

  2023年1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战时环境中的空仓:美国国防工业基础的挑战》。

  报告认为,美国防工业基础仍以和平时期环境的节奏运行,无法应对下一场大国冲突。如果台海发生冲突,可能就会耗尽美国国防部目前的弹药库存,导致“空仓”问题。为此,报告提出重新评估战时关键弹药及库存补充需求、建立战略弹药储备、明确采购计划、拓宽采办方式、投资二级供应商、简化对伙伴军售流程、探索更多“盟友外包”机会,以建立更具韧性的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帮助美国在冲突爆发前做好准备。

  美国国防工业基础没有为当前的竞争性环境做好充分准备,它目前的运作节奏更适合和平时期的环境。遇到重大地区冲突,比如台海爆发冲突,美国很可能在一周内耗尽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等部分关键弹药库存,导致“空仓”问题,弹药短缺将削弱美国的威慑力。乌克兰危机也暴露出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存在严重缺陷,军援乌克兰耗尽了美国部分武器系统和弹药库存,美国国防工业基础缺乏急速扩产能力,无法应对一场大规模战争。此外,美国的某些计划和法规,如“美国对外军售(FMS)计划”和《国际武器交易条例》(ITAR)已无法适应迅速地向关键盟友和伙伴交付武器系统要。大国之间的战争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工业冲突,这需要具备强大的国防工业,才能够生产足够的弹药及其他武器系统,以应对威慑失败后的持久战。

  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至关重要,这使乌克兰军队得以开展各项进攻性和防御性军事行动,并阻止俄罗斯推翻其政府。美国的军事援助已超过240亿美元和数百种武器系统及弹药,帮助乌克兰进行自卫,为乌克兰提供从俄罗斯军队手中夺回哈尔科夫、赫尔松、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其他州部分领土的工具。报告强调中国在印太地区采取军事行动潜在成本和风险,美西方应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援助,以防止俄罗斯在未来重新占领乌克兰领土,阻止俄罗斯在其他方向的进攻及中国的军事威胁。

  当前,乌克兰战场的消耗率已经让美国国防工业难以足量供应某些种类的弹药及武器系统,由于援助乌克兰的许多武器系统及弹药直接来自美国库存,已经影响美国国内训练、未来应急或其他作战。

  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公开承认国防工业基础面临若干挑战,并提出措施建议。美国陆军官员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将155毫米炮弹的产量提高2倍,美国陆军还通过一份价值4.31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全速生产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以支持美国陆军和部分美国海外伙伴。此外,《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授权国防部为援助乌克兰乃至中国台湾,制定长期关键弹药合同计划。这中间还包括爱国者-3(PAC-3)导弹分段增强型、FIM-92毒刺、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AMRAAM)、155毫米炮弹、远程反舰导弹(LRASM)、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JASSM)等。

  但问题任旧存在。正如国防部一项研究指出,困难在于“繁琐的业务流程和法规”。五角大楼的采购流程通常是先由军方确定需求,接着进行审核检查,然后向私营部门招标。但是,自从2月份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五角大楼并未明白准确地提出一直在变化的装备需求,从而造成采购延误,服务供应商无法为扩产做准备。

  当前,美国正努力一边补充“毒刺”库存,一边用具备短程防空能力的后续下一代替换“毒刺”。但无论是补充还是替换进展都较为缓慢。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正在考虑重新开始生产M777 155毫米榴弹炮。然而,为了使M777 155毫米榴弹炮的再投产具有商业经济价值,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几年内获得至少150套的订单。此外,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弹簧刀600”,但“弹簧刀”仍在开发中,尚未成为有生产计划的投产项目。弹药及相关系统的数量过少,给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部队带来了风险,他们要这些弹药来装备现役单位、训练部队,并确保有足够的维修渠道。

  乌克兰危机表明,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要求美国及其主要盟友和伙伴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部署、武装、供养和补给部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设备、装备系统和弹药的大量消耗需要有大规模的工业基础来补给。此外,大国之间的战争,以及强大的威慑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拥有特定种类的武器系统,如来自空中、陆地和海上远程打击。

  乌克兰危机只是一个局部挑战,更令人忧心的是,美国工业基础状况能否应对未来一场或多场战争。随着中美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面临来自俄罗斯、伊朗、朝鲜和恐怖组织的持续威胁,美国军队一定要做好发动一场甚至是两场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必要的战斗能力是构成可信威慑力的关键。

  当前,美国并没有为战争准备好,重大地区发生冲突将消耗大量弹药,可能超出美国国防部目前规划的上限。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就中美在台海冲突开展近20轮兵棋推演,结果显示,美国会在为期三周的冲突中消耗超5000枚远程导弹,这中间还包括4000枚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450枚远程反舰导弹、400枚鱼叉反舰导弹、400枚战斧对地攻击导弹(TLAM)。为阻止中国所需的最重要的弹药是远程精确导弹及舰载弹药。此外,生产远程反舰导弹需要近两年的时间,导致补给短缺时间滞后。2023财年的预算只提出购买88枚远程反舰导弹。图1是对未来有几率发生的空战中弹药库存的分析结果。

  未来的战争也可能不同于过去和现在。例如,乌克兰危机表明,无人机系统(UAS)慢慢的变多被用于地域感知、早期预警、引导远程攻击、空袭、电子战和信息战。未来的战争可能包括很多类型的游荡弹药、无人潜航器、高超音速导弹和其他武器系统,这将影响美国和盟友的生产及库存。美国并不是唯一面临弹药挑战的国家。在最近一次由美、英、法三国部队参加的名为“战士21-4”的兵棋推演中,英国第3师在一周多的时间内就耗尽了该国的关键弹药库存。但问题不止于此,与乌克兰西部边界武器运送畅通无阻不同的是,中国台湾是一个岛屿。中国的封锁和远程火力将使得武器系统及弹药在战争爆发后,很难甚至不可能被送进该地区。印太地区的战争可能需要更加多的远程弹药,以及在战区当地有更大的弹药库存,以应对一旦开战就无法运送弹药的难题。

  第一,国防承包商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承担财务风险意愿较低。在缺少明确需求信号和财务前景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弹药或武器系统不是一个明智的商业决策,特别是考虑到大量的资本投资和人员需求。若企业不得不进行额外的资本投资,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工具的投资,那么将更加难以规避各种风险。正如国防部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生产商全靠稳定或可预测的订单获利,因此国防部不稳定的采购量及产量变动加剧了整个国防工业基础供应商所面临的挑战,可能会造成生产线关停。

  第二,在增加大规模战争所需的武器系统及弹药供应方面,也存在劳动力和供应链限制。企业要雇用、培训和留住员工。国防部需要稳固、有韧性、多样化和安全的供应链,确保发展和维持重要能力。美国国防部门的供应链也未得到应有的保障,一些企业关停或将供应链转移到了海外不友好国家。目前有必要注意一下的薄弱环节还包括动能武器(比如高超音速武器技术和定向能武器)、储能和电池、铸件和锻件,以及微电子元件。

  第三,交付时间是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根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以急速扩产后的产能计算,平均也要8.4年才能替换“重大国防采办计划”(MDAP)的库存。导弹、天基系统和造船业的替换时间最长。如图3所示,生产某些类型的导弹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大约两年时间,比如爱国者-2/爱国者-3 防空及导弹防御系统、战斧 Block V、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以及精确打击导弹远程精确打击导弹。而且这通常还是第一批次的交付时间,而不是最后批次。要填补库存,需要持续多年的投资和对消耗速度的准确预测。导弹过时、工具和次级能力在过去并不会第一先考虑,但现在却成了主要制约因素。

  第四,通货膨胀增加了国防企业和供应商的成本和风险,特别是几年前签订的固定价格合同。2022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7%,导致生产约定数量的武器系统变得无利可图,进而影响了多年的承诺。毕竟,美国国防工业的部分板块已举步维艰。如造船厂正在全力留住包括焊工在内的员工。

  “对外军售计划”对巩固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可能有帮助,但对外销售需要的时间太长,特别是对关键盟友和伙伴而言。“对外军售计划”是一种军事援助形式,美国可以向外国出售国防产品和服务。美国国务院决定哪些国家享有该计划,国防部负责执行,国会最终批准所有的对外军售。对外军售有以下几项好处:

  第一,美国对盟友和伙伴出口武器有助于支持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对外军售计划”订单可以帮助预测高效生产率,同时促进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对外军售能够支付美国采购武器系统的成本,并维持生产线运转。

  第二,对外军售利用美国制造的武器系统或部件来武装盟友和伙伴,让他们也可以有效的进行威慑和战斗,从而使美国不必单打独斗,甚至某些情况下,不必亲自参战,比如乌克兰危机,通过提供相同种类的弹药及系统,还能提升美国与盟友和伙伴之间的互操作性。

  第三,武器出口可以阻止竞争对手占据市场,比如俄罗斯和中国的装备系统。随着美国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些国家时常能以低于美国的成本开发出先进的武器装备,这有一定的概率会抵消美国在支持世界盟友和伙伴方面的竞争优势。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推出的一本高端编译类研究周刊。它以“面向政府,服务决策”为宗旨,突出实效性、实用性,主要是针对世界主要国家最新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战略、方针政策、产业重点、前沿技术标准等内容做收集、提炼、翻译、编辑,及时为我国相关产业政策制定部门、科研机构和公司可以提供参考和借鉴。自2011年出刊以来,《赛迪译丛》的翻译和编译工作由赛迪智库的专家和资深翻译团队共同完成,多次获得工业与信息化部领导的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