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新区文明|锣声“镗镗” 长江新区这个省级非遗项目传响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表时间:2023-12-27 02:15:36 来源:视频新闻

  汉锣与京锣、奉锣、苏锣一同,并称全国“四台甫锣”。汉锣传统制作技艺2013年当选“武汉市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2020年当选“湖北省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坐落长江新区六指大街甘棠的武汉市海平乐器制作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制锣厂,年产锣制品300余吨,其间60%产品销往海外,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4000余万元。

  近来,咱们在该公司掌舵人、汉锣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志平的带领下,看望了汉锣制作技艺。

  走进武汉市海平乐器制作有限公司物料车间,里边规整摆放着一块块等候铸造的圆形铜坯,用手衡量,有些沉重。

  在铸造车间,“砰砰砰”的捶打声响响彻云霄,师傅们用长铲从高温熔炼炉内取出一块红彤彤的铜坯,随即运用空气锤重复旋转锻打铜坯,锤起锤落间,一块厚厚的铜坯被逐步打薄,并再次被送回炉加热定型……冬日的暖阳照进旧厂房,金色的阳光照在斑斓的墙面,颇具时代感,诉说着百年汉锣制作技艺传承的重量。

  从一块块灰色的铜、锡熔合金属蜕变成一面金光闪闪的锣,要通过熔炼、铸造、成型、整平校对、抛光处理、定音六个过程,终究“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一面锣的问世凝聚了传统技艺的堆集。”王志平介绍说,公司的制锣师傅大多为高家河村的世家锣匠。40年来工厂坚持传统手艺制锣技艺,一面锣通过正锤、反锤、轻锤、虚锤、实锤运用技巧,人工边敲边听,找到平衡点,才干确认确保产品的音效,汉锣也因其音质朴实嘹亮、音准安稳备受赞誉。

  武汉制锣前史要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汉口长堤街就有制铜作坊成为“打铜街”。高家河村人高青庵在长堤街兴办“高洪太锣厂”,高洪太锣质量过硬,口碑传遍大江南北,渐渐的变多的高家河村人投靠高青庵从事制锣艺。

  20世纪80时代,不少锣厂内行演员连续退休回到高家河村,1984年时任高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长海,看到许多内行演员回乡,也决议办一家锣厂——高家河锣厂。

  在父亲王长海的带领下,王志平从13岁开端有用学习制锣技能,十年如一日静心制锣,生长为高家河铜锣制作技艺的传承人。2002年王志平接手父亲王长海的工作,并将高家河锣厂更名为武汉市海平乐器制作有限公司。一批内行演员跟从王长海父子,将铜锣制作流程与工艺发扬光大。

  有31年抛光经历的师傅王小燕,她用车锣机抛光出的锣纹细如发丝,如指纹均匀布满;在锣厂干了38年的定音师熊保国是调音大师,在他手上本来声响烦闷的一面锣,通过他正锤反锤数次,锣声旋即变得纯粹宏亮,像王小燕、熊保国这样的制锣师傅还有40余位,制锣工艺在老演员据守中代代传承。

  汉锣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是为梅兰芳剧团定制铜锣,高洪太锣厂研制出一种新锣,敲击时声似虎啸响而不噪,起名为“虎音锣”。梅兰芳剧团试用后较为满足,尔后都在高洪太锣厂定制,汉锣由此出名业界。

  20世纪90时代,王长海考虑从乐器厂商代加工向创立自有品牌开展,并给品牌取名“芳鸥”。王长海解说:“芳鸥,既是向我国京剧扮演艺术大师梅兰芳问候,更寄望这一品牌能芳名全国,远景如飞翔的江鸥振翅高飞。”

  作为我国民间广为盛行的特征打击乐器,铜锣是最早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我国乐器之一,而武汉铜锣工艺独特、定音精准、音域广大,是全国际交响乐团的必备乐器。我国作曲家、指挥家谭盾说,武汉铜锣在国际音乐界享有盛誉,是我国音乐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六指大街,现在海平乐器的新厂房拔地而起,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海平工业园正在检验,与老厂房3000余平方米面积比较,新厂房面积扩展了3倍。

  走进海平工业园展厅,摆放着各种不一样的锣,尺度最小的锣仅茶壶盖大,最大的锣直径达1.86米。双面巨大的风锣和抄锣非常有目共睹,锣片泛着金属质感,手艺纹路清晰可见。

  “这面抄锣是公司最贵的锣,直径1.86米,重100公斤,接到订单后,全厂60多名师傅严密协作,日夜轮班足足花了1个月才制作完结。”说话间,王志平悄悄敲击大锣,圆锤由慢而快落下,镗镗的锣声响彻大厅,锣声悠长余音绕梁回响。

  通过40年开展,海平乐器出产的铜响器品种从70余种扩展到100余种,有锣、钹、镣、铃、钟、板、饶等品类,铜锣系列就包含包锣、抄锣、虎音锣、风锣、云锣、奉锣、社锣、钩锣等。

  “搬入新厂房后,公司将引入新设备,培育更多年青的制锣工匠,传承汉锣制作传统,习惯市场需求,将汉锣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王志平说,跟着新厂房的搬家,海平乐器将迎来新机遇。